实践 | 主宰信息,而不是成为奴隶
| 2022-3-19
0  |  阅读时长 0 分钟
Tags
实践
日期
Mar 19, 2022
摘要
卡片笔记写作法给了我们面对信息爆炸的一个方法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知识,主宰信息。
 
回望从今天年初开始的到现在的自己,我自认为有了很多长进,一是有了比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了很多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事儿,二是对于自己如何不断学习提升有了更多的思考,虽然那些被我奉为真理的思想,都只是我从别人那里听来看来,谈不上多么特别,但模仿毕竟是万事开头的第一步。略微感慨一下,大四以来的这几个月来看的书,写的字比前三年的都多,于是心中又不自觉地生出种虚无感来。不过一切也只是因为前三年的我总是认为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重回一次大概也是一样的选择,于是也不觉得多么可惜。
我今天想谈的内容是「数字时代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不知道你是否有一样的感觉,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总是不断地被手机上的各色App,信息流占据,从早上睁眼开始双眼便一直盯着方块大小的屏幕,满满当当。而到了深夜却感到一阵空虚,于是难以入睡,最终再次投入到社交媒体或视频之中,寻求慰藉。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可怕,毕竟时间就是用来消磨的,不论你是呆坐原地还是刷上一会儿微博,岁月都照样地得在你头上记上一笔,人生又减十分钟。可怕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占据你大脑和双眼的图片、文字,都只是从你的大脑里溜过,你以为每天看的搞笑段子、真知灼见,总该有天可以拿出来为我所用,但当你想要用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就如雪中脚印早已埋进一片无边的白茫里。
对于前面说的情况其实我一直想要改变,但苦于自己的意志力差,费力挣扎之后总是回到原地。但自从了解到世界上有着许多坚持着学习、阅读并且将知识转换为自己财富的人之后,这种感觉尤甚。所以我终于读了在书单里面躺了一年多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今年1月初),然后我发现改变原来可以很简单。
卡片笔记写作法源于卢曼,一个有些神奇的爱记笔记的小老头,当然也是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卢曼用自己发明的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写作,30多年里他写就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随着双链笔记工具的流行,如Roam Research、Obsidian、Notion等笔记工具的出现,卡片盒笔记法开始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大概是近年来特别「热」的一个方法论(很抱歉这样说)。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心理学家米勒曾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人的大脑的短期记忆一次最多容纳七件事;有限的驱动力和意志力,使得我们的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一件事;面对这些限制,或许很容易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每天输入这么多信息,却什么也留不下。在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的大脑能够存储的知识显得愈发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辅助我们存储和思考。简单来说,卡片笔记盒就是这样一个帮助我们记录和思考的外部的系统,《卡片写作笔记法》中叫做“外脑思考”。卢曼的卡片盒或者是Roam Research、Notion、Obsidian、logseq等不断涌现的笔记工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记不住海量的信息,其实也就是知识的遗忘。遗忘是大脑的一种选择,将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相隔,就像立起屏风。这种潜意识机制,在心理学中叫做“主动抑制”,它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筛选,让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可以只提取出有帮助的信息,而不被记忆、联想和联觉淹没。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对有效信息的遗忘呢?比约克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并进行了关于人类记忆的实验,他所得出的““存储与提取负相关”结论,与人们的习惯恰恰相反,而这或许可以解释在电子阅读设备软件不断涌现的今天,人们通过手指的点击就可以开始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存储简单),却得到了比纸质书时代更低的获取效率。我们通过电子设备的阅读往往没有留下痕迹。
所以想要记住更多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的输入变得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教授别人的题可以记得更牢,通过纸质书进入大脑的知识要比视频音频更长久。
因而遗忘实际是一种对知识的筛选,对于重要信息的保护。记忆的有限性正是为了在繁杂的信息中保存那些重要的事,让人的大脑可以从琐事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与物。如何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事儿是构建我们思维之船的龙骨。因此对于知识的筛查格外重要。
卢曼的方法是用一个卡片盒,他的卡片盒主要有四种卡片,闪念卡片、文献卡片、永久卡片和项目笔记。四类笔记分别服务不同的项目:
  1. 闪念笔记像是对平时思考、灵感的记录,是永久笔记的基础;
  1. 文献笔记是对于书籍或文献资料的记录,往往只记录精炼过的重要信息。
  1. 永久笔记则是经过精心整理的个人知识库,常常通过整理文献笔记和闪念笔记而来;
  1. 项目笔记则是具有时限,服务特定项目的相关知识。
(想要快速了解卡片盒笔记法的相关内容可以阅读这篇文章:https://index.pmthinking.com/Zettelkasten-25627d7ce99344c487f4e42d861f9e0a
产品沉思录 ProductThinking
前言:之前在产品沉思录中推荐了 P.A.R.A 的个人信息组织方法( 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循着踪迹找到了其方法的参考源头之一「 Zettelkasten 」,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理论家 -- 尼克拉斯 · 卢曼(Niklas Luhmann) 研究卢曼的 Zettelkasten 方法时,对我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学习了这套方法,而是破除了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 本以为写作是输出,其实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经常面对白纸一张开始创作(以前画画时候养成的坏习惯),却忽略了没有人能从零开始创造。 遇到困难总是死磕,但其实沿着最有趣的道路前进,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也没什么不好 喜欢全文收藏,但其实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 总想建立一套完美的分类,但其实分类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再改进就面临彻底重构的问题。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的生长出来结构。 卢曼使用这套方法,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60 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1968 年卢曼在新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他收到一份调查问卷关于他研究的内容,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项目:社会学理论。 期限:30年。 成本:零。 」 这种记录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是经过德国作家 Sönke Ahrens 的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被广为人知的(中文版《卡片笔记写作法》已经在微信读书上线)。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卡片盒笔记法的前因后果和详细指南。本文有颇多内容引用自此书。全栈工程师 Andy Matuschak 提出的 何谓常青笔记(EvergreenNotes) 也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Niklas Luhmann (born on December, 8th 1927, died on November, 6th 1998) Zettelkasten 是什么 Zettelkasten 使用原则
产品沉思录 ProductThinking
卡片盒笔记法很简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所有知识都放在卡片盒中,标上标签来源,在我们放入知识的时候,只留下那些最重要的并且通过自己陈述的知识(增加输入难度)。此外你只需要偶尔回顾,再将所有的内容关联的卡片,串联在一起,时间越长,你的知识网络越加庞大,每一个分支下都有着无限中可能。利用卡片盒思考,通过卡片彼此间交叉关联的标签,你可以发现更多笔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了卡片盒笔记法之前,我特别喜欢的flomo的联合创始人少楠就讲过很多次,写作不应该是从一张草稿开始的,它可以是通过一块一块的乐高,一段段的素材拼凑而成。只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拼不出来积木,而是乐高不够多。
《卡片写作笔记法》中说“事实上,在智力的各种因素中,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自律或自控力来处理手头的事务。”
诚然,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大因素或许不是这个人的天赋、智商、能力,而是这个人的行动力以及方法论。重点去做这一件事。 同时,我们用什么工具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卡片笔记法鼓励思考和创造。
这篇文章就是我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拼凑出来的,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写作,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在《卡片写作笔记法》中还有个有趣的说法,那就是草稿只是草稿,写作时纠结于细节而反复修改,会导致写作难以推进,没有人一笔写出完美的文章,这样的修改无止无尽。无比真实,我每一次写东西,一旦字斟句酌,便往往写不下去,于是我的OneNote笔记里满是大一、大二、大三写的小说或文章的开头,而今天写这篇文章时我就几乎没有停顿。随着自己的想法写作,一直到想法结束时,这样之后的工作就只是面对需要修改的草稿,任务变得清晰,写作也不再艰难。
卡片笔记写作法给了我们面对信息爆炸的一个方法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知识,主宰信息,但也请不要忘记了更重要的事儿,那就是自我的表达和输出,要相信,唯有分享出来的知识才具有价值。
 
Loading...
目录